国内具体有哪些是比较有名的育儿专家呢?

时间:2022-02-19作者:CuMiEqilll11分类:生活浏览:72评论:0
李玫瑾教授在育儿方面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。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专家,她见过太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,研究过很多青少年罪犯的心理成因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她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,并且可以将这套理论应用到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培训中。可以说很专业,很有深度;
尹建莉先生在育儿领域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存在。他是一位根深蒂固的教育学大师,也是一位杰出的学术人物。他的书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确实是千万家庭必备的枕本。无论是如何解决问题,还是提出建议,都是非常专业有效的。
快乐爸爸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学习,无论是李玫瑾教授的各种育儿讲座还是尹建莉的作品。而且其中一个是讨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,另一个是讨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。可以说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,但不知道为什么,他们最近突然开始“打架”。
芝士起回答,版权必新究,面未经许可义叫,不得转载
原因很简单。尹建莉在他的微信官方账号“尹建莉家长学校”的标题下发表了一篇文章,该账号名为《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,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》。这篇文章一发表,就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争议。
有人坚持认为李玫瑾教授是对的,认为他的教育理论非常适合现在被宠坏被忽视的孩子;也有人支持尹建莉老师,认为李玫瑾教授的观点相对片面;有些人觉得好像两个人都是对的,不知道听谁的。
他地物两并革,流器斗马般置。
虽然尹建莉先生又发了一篇《“不建议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”惹争议:对昨日头条留言的集中答疑》,也说明了大家关注的焦点,但是评论区还是有很多争议。在这里,《快乐爸爸》不想简单的说谁对谁错,只想和大家聊聊,作为父母,如何看待这些育儿专家的意见,如何把这些意见变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。
关于两位老师的育儿理念
上里制使应路口示格专调。
从两位老师的育儿理念来看,他们的侧重点其实是不一样的,甚至可以说有一些“相反的方向”。
尹建莉老师更关注西方教育
从尹建莉老师的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她倡导西式教育和对孩子的“爱和自由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教育孩子被爱所驱使,而不是被目标所驱使;从孩子成长的规律出发,而不是父母想怎么培养孩子;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,最好能看到孩子的需求,接受孩子的情绪,满足孩子的需求,这样受教育的孩子心理健康,懂得接受爱,就能爱别人。其实快乐爸爸很认同这一点,孩子成长的心理健康很重要,健全的心理离不开父母给予孩子的情感满足和情感认同。而且,育儿仍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,家长本身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,从而给孩子更多合适的教育,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
当然,尹建莉的教育理念是好的,问题很明显,就是不容易实现。
是的,很难实现。
仅仅是一种接受孩子的感觉,就足够很多家长学习几个月了。为什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,如果看到孩子的情绪,如何开导孩子的表情,如何真正接受孩子的情绪,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.理论上,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,很多时候父母只能陷入“明知不好,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更好”的怪圈。
李玫瑾教授更注重方法的描述
实际上,准确地说,李玫瑾教授给出的各种育儿建议不一定是严肃的教育,而是更强调解决或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。
毕竟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学专家,看过无数案例,有丰富的解决方案。所以她给的育儿方式很有底气,有时候父母几乎可以照搬她的观点。
例如,李玫瑾教授认为儿童应该玩这个问题。她说:“孩子小的时候,对某些事情还是要有一些敬畏之心的,这样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,更好的引导自己的成长”;例如,在为儿童制定规则时,李玫瑾教授说:“为6岁以下的儿童制定规则真的很晚了。”.
等等。可以说,李玫瑾教授给出的案例已经被很多家长面对过,给出的方法也是可行的,换孩子的效果很好。因此,近年来,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视频变得一团糟。
但是,我们要教育孩子,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,还要从更高的角度找出问题的根源,从而发现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,并加以纠正。这些方面很少出现在李玫瑾教授的视频中。
所以总的来说,两位老师的理论没有错,在具体的场合使用,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孩子的作用。虽然两者之间可能有些差异,但在教育孩子的底线上还是很一致的。例如,孩子应该推迟满足还是及时得到满足
这个题目也是文章《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,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》讨论的例子之一。开心就好,爸爸看过李玫瑾教授的这段视频,看过尹建莉老师书里对这个问题的解释。
李玫瑾教授认为应该为孩子们制定一些规则
李玫瑾教授认为,当孩子超过3岁时,哭往往有很强的“目的”,要么是为了零食,要么是为了好玩的玩具。一般来说,这个时期哭更多的是想让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作为爸爸妈妈我该怎么办?很简单,拖延满足感。
比如孩子已经有很多玩具了,但是出门之后还是让父母再买。一旦他们不满意,孩子们就会哭,甚至躺在地上。父母该怎么办?李玫瑾教授的建议是:先把孩子带走,然后做四件事,让孩子哭,不打骂,不说教,不离开。
让孩子哭,更多的是接受孩子的情绪。毕竟孩子不满足是一件坏事。哭一会儿很正常;不要打骂孩子,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对待,让孩子感受到尊重;不说教,注意孩子情绪的正确表达,不要用一些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会错误的表达方式;不要离开,是给孩子安全感,尤其是孩子在哭的时候,足够的安全感更重要。
有了这四点,处理类似的问题就容易多了。
尹建莉老师认为我们应该用爱和耐心来包容孩子
在尹建莉的书里,我也讲过一个类似的问题,当孩子不听话,什么都想要的时候,父母该怎么办。
和上面同一个场景,孩子想买玩具,但是不被允许。这时候孩子很生气,说什么都不会留下,甚至躺在地上哭。爸爸妈妈该怎么办?
尹建莉老师的建议是用耐心和爱心去解决。
具体方式如下:爸爸妈妈不要生气,可以耐心的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买。然后看着孩子哭,表现出一种不生气不在乎孩子表现的情绪。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是随着父母的情绪而变化的。你越在乎他们,他们就会越凶。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同一个孩子哭,你会感到无聊,会停下来。
孩子不哭了,爸爸妈妈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,若无其事的离开。如果孩子还在哭,重复上述过程,直到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离开。在这个过程中,没有必要批评孩子,也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太多的道理,但是效果很好。孩子们一方面知道玩具为什么不能买,另一方面也探查出爸爸妈妈的底线。只要他们说不买东西,哭久了也没用。这种教育对孩子正确观念的形成很有帮助。
两位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虽然不一样,但其实核心都是相通的。
那就是: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满足,但是底线要温和坚定的维持,不买就不买。另外,在教育的过程中,也要尊重孩子,让孩子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出来,这样才能更冷静的发现孩子的错误,学会以后该怎么做。
其实育儿理论有上千种,适合孩子成长的只有一种
事实上,无论是李玫瑾教授还是尹建莉,老师,按照他们的方法,虽然过程可能不同,但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不同,他们都可以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成长的孩子。
不管什么样的方法,归结起来只有一个,就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。
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,要求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
作为父母,你应该相信你的孩子,相信他们能做很多事情,做得很好。鼓励孩子,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驱力,以兴趣爱好对待学习;要支持孩子的选择,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,面对未来的生活选择要更加坦然。
当然,父母很难做到这一切。要学习很多育儿理论,要花很多功夫去摆脱“我是爸爸妈妈”的心理,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孩子的行为,去理解孩子的思想,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方式.
但是只要做到了,对孩子很有帮助,你不觉得吗?
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,要求父母不要那么焦虑
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很焦虑。小时候,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不高不胖。放学后,焦虑的孩子成绩不好,作业没有按时写;长大后担心孩子的个人问题等。但是父母的焦虑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,只影响我的情绪和行为。
比如教育孩子,如果把内心的焦虑投射到孩子的学习上,就会预设一个“孩子作业没做好”的立场。从这个位置看孩子的行为自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。更可怕的是,孩子的行为会进一步加深父母的焦虑,让这件事陷入无限循环。其实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,也是家长对待孩子方式的问题。孩子的学习问题更多的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造成的。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,才能轻松解决;否则,他们只能事半功倍。
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,要求父母不要管孩子
很多时候,爸爸妈妈都想规划孩子未来的生活,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长大。他们认为这是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的人生“最佳路径”,可以让孩子吃得少,失去很多。
对于孩子来说,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趋于独立的过程。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,他们都会逐渐有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,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。这是一个犯错和冒险的过程,但也是一个成长和独立的过程。
父母的控制看似是为了孩子,其实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,让孩子没有独立,没有自由,没有生存、学习和发展的能力。一个孩子这样长大真可悲。
最后
其实育儿理论和读书是一样的。我们不仅要看到书上说了什么,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况在这些内容之间做出有效的选择,才能真正学以致用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李玫瑾教授和尹建莉老师的育儿观其实都是正确的,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,他们是育儿的最佳解决方案。对于父母来说,就是看这些最好的解决方案,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,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,找到最适合的。

猜你喜欢